卡片里面有什么?

2023年5月23日

Vicki Hyman,万事达卡传播总监

 

 

在过去几十年间,人们制造了海量的支付卡片。虽然一直以来这些卡片在尺寸上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但实际上由于新技术、设计趋势的涌现以及大众对可用性和可持续性的关注,它们的外观、触感和功能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那么就最近而言,您的钱包又将迎来哪些新鲜事儿呢?作为万事达卡“可持续卡片项目”的最新进展,我们近期宣布,自2028年1月1日起,所有新发行的万事达卡塑料支付卡片都将由可持续材料(如回收或生物源塑料)制成。

疫情加速了非接触式(非接)支付的发展,同时也有力推动了移动支付的进一步普及;如今,人们在进行支付时甚至已经可以完全将实体卡片抛在脑后。万事达卡“数字先机”计划(通过虚拟卡实现即时的发卡与使用,实体卡仅作为可选项),现已覆盖超过250家发卡行或客户。当然,实体卡的发行眼下也依旧稳健——在日益虚拟化的世界中,实体卡或许可以成为一个联结现实的“支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简要了解一下支付卡片的发展变迁。

 

第一印象:凸印

最早期的现代信用卡由纸板制成,卡面印有持卡人姓名。上世纪50、60年代,随着消费信贷理念的普及,银行和商家亟需一种更高效的方式来处理交易。于是,凸印塑料卡片和压印机(也称zip-zap机器)应运而生——只需来回推拉手柄,即可将卡片信息压印到碳纸之上。(新手收银员将这种机器戏称为“指关节破坏者”,因为频繁操作会使指关节磨掉几层皮。)

安全刷卡:磁条

上世纪60年代,在IBM公司的推动下,磁条技术得以面世。在磁条上,我们可以写入卡片编码信息;此后只需用POS机简单一刷,就可轻松读取并传送卡片信息。自面世之后,磁条卡在几十年间获得了极为广泛的使用;直到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这段时间芯片卡开始普及时,这一情形才得以扭转。事实上,磁条卡的“退场”已成定局:2021年,万事达卡宣布从2024年开始,在大多数市场将不再要求新发行信用卡和借记卡使用磁条,成为首家决意淘汰磁条卡的支付网络。到2033年,所有万事达卡支付卡片都将不再使用磁条。(万事达卡2019年宣布取消了卡背签名板印制要求。)

打击欺诈:智能卡

微型处理器的出现,将薄薄的塑料卡片变成了迷你计算机;而支付验证流程,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安全保障。智能卡的最初应用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但在当时由于芯片与POS机的适配问题,其普及过程较为缓慢。直到1994年,全球统一的EMV芯片技术标准才得以制定,这进而带动了一系列相关创新:如非接支付(在卡片周边内嵌天线)、令牌化(将账号转换为其它字符,以提高安全性)以及生物识别(搭载指纹传感器,用于验证身份)等。

焕然一新:个性化

上世纪80年代末,“认同卡”(依附慈善团体、高校或球队的支付卡片)迎来使用高峰,预示着个性化联名卡(尔后演化为定制化设计卡片)时代的到来。在世纪之交,彰显“格调”的金属卡开始风行——它们的材质有不锈钢、有钛,甚至还出现了纯金和镶嵌宝石的卡片。现在,一些发卡机构已允许用户根据个人需求和偏好定制卡片,人们可以从图库中选择也可以提交自己的图像。去年,聚焦加密及法定货币的金融应用hi推出了一款万事达卡借记卡,符合条件的持卡人甚至可以使用NFT头像对卡片进行定制。

当然,卡片定制并非没有限制。万事达卡的卡片设计标准手册长达191页,其中明确禁止了在卡片设计中涉及性和政治;与此同时,万事达卡还聘请了一支专业团队,负责审查每年近5.5万份实体卡设计提案和日益增加的虚拟卡设计提案。

触摸信任:无障碍卡

几十年来,信用卡的尺寸和形状,包括卡片厚度及边角弧度,都已形成标准。但事实上,在其形态不影响交易的前提下,卡片在设计上仍留有一部分余裕。以此为基础,万事达卡于2021年推出了Touch Card——在卡片一侧设置了凹槽,方便盲人或视障人士(亦或是弱光环境下使用卡片的普通用户)辨别其手中持有的,是借记卡(圆形)、信用卡(方形)还是预付卡(三角)。目前,通过数十家发卡行,Touch Card的发行已覆盖五个大洲。

质的改变:可持续卡

每年,全球都会新增数十亿张支付卡片;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则会由PVC或其它一次性塑料制成。尽管在全球废弃塑料问题上这些卡片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其当然也并未毫不相关:毕竟就卡片制造而言,有着几十种替代性材料可供使用——如使用由可回收塑料瓶制成的高密度聚乙烯以及由玉米或糖淀粉制成的生物源塑料聚乳酸。(请注意,后者并不能食用。不过,其在生命周期结束后被焚烧处理时,不会释放二氧化碳。)目前,已有300多家发卡机构发行的1.68亿张卡片获得了万事达卡的可持续材料认证。从2028年开始,万事达卡旗下所有新发行的支付卡都必须由可持续材料制成,这一情形对未来的卡片创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