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达卡携手新东方发布中国留学生海外消费行为分析报告

2020年12月18日 | 北京,中国

疫情下中国留学生消费回暖,呈现“刚需化”趋势

北京,202012 18——近日,全球领先的支付科技公司万事达卡携手新东方在线首次发布中国留学生海外消费行为分析报告。结果显示,疫情并未改变热门留学目的地排名,中国留学生整体消费在4月份实现回暖后,消费结构较疫情前呈现出“刚需化”趋势,更加偏向日常起居。此外,虽然线下消费角色仍旧重要,但中国留学生消费行为特别是教育类消费正加速向线上转移。

万事达卡中国区总裁常青表示:“今年尽管遭遇疫情冲击,但我们相信中国留学市场仍有不小的几率维持住增长大势[1]。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我们非常高兴能与中国教育领域权威品牌新东方达成此次合作,第一时间对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消费行为进行深入洞察。在留学消费领域,万事达卡拥有触达全球的支付网络以及多样化的产品矩阵。同时,凭借我们对留学消费趋势的实时把握,我们也能够快速调整相关产品及服务,及时且有效地支持广大留学生及其家庭适应疫情‘新常态’。”

本次发布的分析报告横跨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两个学年,覆盖教育、购物、旅行、日常生活等诸多消费场景,匿名汇总万事达卡中国留学生持卡人脱敏境外消费数据,对疫情影响下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消费趋势和行为习惯进行了深入剖析。

留学目的地

2019-20学年,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与上一学年保持了一致。

  • 排名前四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四地,合计消费占到了总交易额的74%,增长超10%

英国消费额增长最快

2019-20学年,有更多中国留学生选择赴英国留学。

  • 因教育类别消费额激增,英国的消费额占比(报告所涉全部目的地)呈最大幅度增长,达8%,消费人数占比也增长2%

旅行政策影响显著

2019-20学年,欧美地区的中国留学生消费受到了旅行政策的显著影响。其中,不少在美中国留学生受政策所限无法回国,选择继续留在当地的他们进而拉升了相关占比数据;而欧洲大陆因旅行政策相对宽松,中国留学生多已回国,消费金额和人数占比也随之下降。

  • 2019-20学年,美国的消费人数占比上升了4%

爱尔兰等冷门目的地热度上升

爱尔兰因地理位置相对独立,人口较少,实行英式教育体制且教学水平一流,受到青睐。

  • 爱尔兰的消费人数现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消费额在近月也开始出现反超

留学消费结构

疫情爆发后,2019-20学年的总体消费经历了滑坡式下跌。直至2020年5月,虽然整体消费额仍远低于上一学年同期,但回暖趋势已经显现,留学生活开始回归正轨。

教育消费稳居“大头”

教育消费作为留学消费的传统大宗,随着疫情期间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出现进一步增加。

  • 澳大利亚表现最为突出,疫情后教育消费金额占比(前十大消费类别消费金额)增幅达到5%
  • 在日本,疫情后教育消费排名(前十大消费类别排名)上升了10位

必需品消费增长

疫情期间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拉动了生活必须品等“刚需”消费出现大幅增长。

  • 以美国为例,餐饮、超市杂货和仓储量贩店的消费金额占比在疫情后均出现了增长,其中仓储量贩店消费排名上升了10位

消费趋于务实

疫情后中国留学生在商场购物和旅游等方面的支出呈普遍下降,进一步凸显出留学生的消费观更趋务实。

  • 疫情后,百货公司消费金额占比在日本下降了2%,在英国和加拿大也出现了下降
  • 疫情后,酒店住宿消费金额占比在日本下降了3%,在英国与澳大利亚也有不同程度下降;在美国,酒店住宿消费排名则从第5名跌至第21名

数字化加速

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数字化的加速,留学也不例外。

  • 2019-20学年,中国留学生线上消费占比(线上线下总和)增长约11%,达61%
  • 其中,2020年4月的线上消费占比增长2%,达到峰值

线下支付仍是重要渠道

欧美各国大多已拥有相对成熟且完善的银行卡体系,在一些具体场景中受先进芯片技术赋能的非接支付可能比扫码等移动支付更为便捷。

  • 2019-20学年,线下消费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39%

教育类线上消费猛增

中国留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持续性,在线教育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维持热门状态。

  • 2019-20学年,教育类线上消费占比达到88%
  • 2020年4月,教育类线上消费额达到峰值,增长1%
  • 2020年7月,教育类线上消费人数达到峰值,增长2%

#   #   #

 
[1] 2020年,申请英国大学本科的中国学生激增23%,截至6月30日人数已超过65万,达四年来最高水平,2020年英国大学生申请数据,UCAS(英国大学招生服务)

2019/20学年,有372532名中国学生就读于本科、研究生、非学位和选择性实践培训项目,比上学年增加0.8%,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2020美国门户开放报告》